深圳曾因一道铁丝网划分二线关,形成了关内和关外两个区域,但如今二线关早已成为了老一辈人口中的过往回忆,那么股票配资中心网站,关内和关外究竟指的是什么?为何后来被撤销了?
关于当年深圳关内关外有着明确的划分范围,关外指的是深圳北侧包括龙岗区、龙华区、光明区、宝安区、坪山区、大鹏新区 等,面积大约1600平方公里,关内则是指南侧的罗湖、福田、南山、盐田四区,面积327.5平方公里。在当时关内和关外划分的非常明确,关外要想进入关内甚至需要办理“边防证”,因此当时还有着“有边防证的是‘关内人’,没证的是‘关外客’”的说法,而有无边防证,也成了当时深圳市井中常用来区分身份差异的调侃。
那么,这种关内和关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这还要追溯到改开初期,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时,最初核心范围便是关内涵盖的四区,这里因靠近香港。毗邻珠江口,区位优势显著、商业发展条件优越、人员往来密集,因此成为了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的核心地区。为了更好的区分深圳特区与非特区,便于管理,1982年, 从东侧的大鹏湾码头安乐海岸为起点,向东沿着人迹罕至的梧桐山、羊台山脉等高山山脊,直至西侧的珠江口的姑婆角码头所在的揹仔角海岸,铺设了一条全长84.6公里区域分界线,花岗岩石板路面,路北侧还设置了一道高3米的铁丝网隔离,这便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,由于深圳与香港之间本就有一条区域分界线,因此这条管理线也被叫做二线关,1985年二线关经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后,关内和关外就此形成,除了公路和铁丝网,二线关还设置了仔角、盐田、沙湾、布吉、白芒、南头16个联检站,以及29个耕作口、163个岗楼和165个涵洞,这种配置也让关内和关外更加泾渭分明。
1992年,关内和关外两个地域开始出现“一市两法”的特殊政策制度现象,两个区域最低工资、交通管理、社会保障等都存在明显的“二元化”,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偏移,关内和关外的差距也越来越大。关内因拥有特区特权,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的经济核心,金融、商贸、物流、服务等领域十分发达,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,这也使得关内更能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入,消费水平也更高,更现代化,而反观关外,人口则主要以务工和外来人员为主,人口结构复杂, 但生活节奏相对较慢,消费更侧重于实用主义,产业也多以电子、服装等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,因此,也形成了“关外靠体力,关内靠脑力” 的通俗对比。
只是随着深圳这种被人为分割的现象,导致同一个城市的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,并且由于当时流行“关内赚钱,关外花钱”,很多人工作在关内,生活却在关外,而上下班通勤就不得不选择穿越二线关关卡,但由于关外人进入关内需要“边防证”,导致两地通勤程序繁琐,拥堵现象严重,比如梅林关作为连接福田关内与龙华关外的重要关卡,因跨关通勤人流量巨大,常年严重堵车,通勤难成为了很多老深圳人的“记忆痛点”,更严重制约了两地的交流,二线关也因此成为了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的最大阻碍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,深圳的使命也更加艰巨,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,二线关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,于是2010年,国家决定撤销这条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,后几年检查站一个个被撤销,最终二线关在2018年不复存在,深圳就此实现全域一体化发展。
虽然如今这条二线关已经消失,但在改开的关键时期,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,更是深圳城市文化中的一个独特“时代注脚”。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